• 當前位置: 首頁養殖生豬資訊> 正文
    一文讀懂生豬的供需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06 09:43來源:期貨日報

    經過前幾期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生豬的基礎知識和產業鏈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生豬的供給和需求。

    全球生豬供需及貿易格局

    豬肉作為一個剛性需求,是中國必不可少一種肉類食用。事實上,供給對豬肉價格的決定作用經常大于需求的作用,豬價的劇烈波動往往來自于豬肉產能大幅波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豬肉的全球格局。中國是全球豬肉第一大主產國。2000年以來,豬肉全球供應逐步增加,但因為2018年非洲豬瘟的影響,中國生豬產能的斷崖式下降對全球豬肉供給產生巨大影響。USDA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豬肉產量為1.02億噸,較2018年下降1096萬噸。全球豬肉貿易市場較小,2019年全球豬肉貿易量在841萬噸,占全球豬肉產量不到10%。豬肉貿易以豬肉為主,活豬主要以種豬引種為主。


    國內供給:長期看種豬

    國內豬肉供需方面,從時間跨度長短來看,根據在第一期了解的生豬育種繁育體系,我們知道豬的育種需要從國外引入原種豬(也就是曾祖代豬),然后通過擴繁及雜交得到三元商品豬,因此國內豬長期供應要從源頭的原種豬看起。按照常理來說,高豬價高利潤一定會刺激人去引種,2008年、2012年這兩次引種高峰也是伴隨了高豬價。

    2019年和2020年的引種量之和與2017年和2018年之和相比,并沒有因為高豬價而大幅提升,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2019年的非洲豬瘟肆虐,引種的成本太高,國外引種風險高;二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于過去4年左右的上行下行期,這次豬周期戰線會拉的很長。

    從中周期的角度來看,能繁母豬是指產過一胎、能夠正常繁殖的母豬。母豬從配種到生豬出欄大約10個月,理論上可以用當前能繁母豬的存欄數來推算10個月后商品豬的出欄量,就是用母豬量*Psy*存活率。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建投產1.25萬個規模豬場,1.34萬個空欄規模豬場復養。我國去年10月份能繁母豬存欄3950萬頭,連續13個月增長,同比增長32%;生豬存欄3.87億頭,連續9個月增長,同比增長27%。目前生豬產能已經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88%左右。


    國內生豬供給:當前母豬群結構

    在當前的非瘟背景下,我們發現母豬群結構上出現很大不同,從下圖可以看出整個二元母豬種群,現在出現大比例的三元留種現象,在高豬價高利潤的驅使下,養殖戶有母豬就留下,出現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三元留種。

    三元留種的模式就是指三元豬中的母豬與長白豬或大約克豬的公豬交配,為什么不選擇杜洛克呢?因為若與杜洛克交配會出現紅毛豬的可能,且杜洛克豬相對長白或大約克豬繁殖性能較差。

    三元留種是非洲豬瘟打擊下的無奈之舉,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母豬群的缺失,但也有非常明顯的缺陷。根據涌益咨詢的數據,兩種母豬的生產效率差距很大,那么我們后面進行推算也需要區分開來。簡單來說,現在母豬雖然多,但將近一半都是三元母豬,效率低是事實。這種模式下生出的小豬,飼料轉化率低,料肉比直接影響了飼養成本。另外,肉品種會一定程度的下降,未來仍然要逐步替換二元母豬。


    進口肉

    豬肉的供給除養殖端的情況是重點外,還需要看兩個指標:進口肉和國儲肉投放。到目前為止,進口肉屢創新高。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累計進口豬肉362萬噸,相對2019年來說幾乎翻倍,可見高豬價的背景下進口依然有利可圖,國內供需缺口仍然存在。

    最近國內凍肉頻頻出問題,我們了解到最近海關對凍肉加強了消殺計劃和核酸檢測的流程,檢疫的次數明顯增加,相對應的檢測成本也有所提高。到港時間由原來的3—5天拉長到15—30天,大量的凍肉囤積在港口,這對短期豬價會造成一定干擾,需要持續關注進口政策的變化。


    國儲肉投放

    2020年10月之前,國儲肉每周投放一次,后來在明顯的豬價下跌期停止了投放。國儲肉投放量小但能起到一個政策導向的作用,可以作為短期平抑價格的工具。最近豬價反彈明顯,所以時隔兩個多月,國家再次在2020年12月17日、24日、30日投放儲備凍豬肉共計7萬噸。


    其他因素

    供給方面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政策:最近中南區禁運的政策,全面禁止非中南區的生豬(種豬、仔豬除外)調入中南區,中南各省區之間原則上不進行生豬(種豬、仔豬除外)跨省區調運,因國內各省份的生豬產銷不均衡,該政策如果嚴格執行下來,一定會對生豬在各地區(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的調運產生影響。另外,疫病也是養殖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非洲豬瘟就是這輪超級豬周期的源頭。


    豬肉消費需求

    從豬肉的消費來看,我國每年的豬肉消費量非常龐大。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的豬肉消費量可以用一枝獨秀來形容,和其他國家消費量的差距非常大。我國2019年人均消費為20.28公斤/人,豬肉消費相對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


    豬價對消費量的影響

    豬肉消費的需求端相對穩定,是剛性需求。影響因素主要有:豬肉價格、消費者收入水平、相關肉類替代價格、人口規模與結構等。豬肉需求收入彈性、需求價格彈性絕對值小于1。


    季節性規律

    生豬供需受氣溫與節日影響,造成生豬價格也呈現季節性周期變化。需求端,全年需求往往在12月達到高峰,年后回落;需求次好的是國慶中秋節的9—10月;需求最差的是春節后的3—4月,第二季度達到低谷,后續隨著氣溫降低而增加。供給端變化幅度較需求季節性弱,主要是因為豬場連續性生產的特點。

    總體來說,豬價春節后必跌,清明節見底,勞動節后回升,中秋節年度最高,而后下降到春節前夕再上漲,這幾乎是大多數年份的定律。(期貨日報作者 涂雅晴)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371-63357633*

    0
    廣告
    廣告
    廣告
    本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核實,風險自負
    Copyright ? 2011 www.97up35.cn 博亞和訊
    京ICP備13008321號-1
    公安部備案 11010802029875
    欧美顶级又粗又大又黑A片